中国私募:通往退出的道路漫长而痛苦

这种中断使得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的”过剩”问题更加明显。也就是说,私募投资者投出去的钱很多,但收回来的钱却越来越少。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新增私募股权投资交易的数量分别为每年254、425、502、332和367。而与此相比,每年的退出数量分别为177、303、268、198和126。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私募股权投资者正试图通过其它方式退出,但这并非易事。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多从事的是少数股权交易,不像发达市场那样进行全额控股收购。

实现交易出售,也就是说将整个公司卖给另外一家公司,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而言几乎不可能。私募股权投资者帮助上市的这些中国公司的控股股东通常是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不太可能仅仅因为少数股东需要退出而出售公司。

另一种选择是向其它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出售他们的股份,过去六年中,以这种方式实现的退出次数一直保持在个位数,且不太可能显著增长。

这一切都意味着,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想要实现投资变现是非常困难的,即使IPO市场重新开放之后也是如此。截止目前,已有超过600家公司在排队上市。

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回报。”内部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时间元素,延长时间对回报具有负面影响,这也意味着投资将在更长时间内缺乏流动性,”以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为总部的考夫曼基金会(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旗下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的管理者Diane Mulcahy表示。

根据行业研究公司Preqin提供的数据,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表现目前看来仍然惨淡。2006至2009年开始投资的基金的中位数净回报率分别为3.9%、8.5%、5.3%和12.8%。2005年成立开始投资的基金是个例外,净回报率中位数达25%。

这些过去六七年来开始投资的基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市场的最终恢复,而看到回报率有所改善吗?

当然,投资者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很多年来中国的快速IPO和上市前交易是其行业趋势。我们认为IPO市场放缓是积极的,因为这使得市场和价格更加合理化,并为整个市场提供了一个更看中长期回报得心态,”以美国为总部的私募股权公司贝尔德(Baird Capital)合伙人Aaron Rudberg表示。贝尔德同时在中国经营一只成长性私募股权基金。

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有限合伙人而言,这是一剂乐观的良药。但现在,他们可能需要希望能有最好的结果,但要准备迎接最坏的可能。

(2014年5月16日更正:本文先前的版本错误的表述了MSPEA对桐昆集团这笔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约为3.69%。该数据忽略了2011年9月6日桐昆集团进行的20比10的股票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