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
中国经济数据似乎在突然之间好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7.5%,恰好达到增长目标。信贷增长更有利于经济活动,部分经济活动指标也貌似已经见底。
现在投资者的问题是:当前宏观经济是否处于可持续的复苏之中?决策者是否会抑制”微刺激”?这是否意味着改革已死?
首先, 让我们看看货币和信贷的情况。官方货币数据看起来已开始转向,六月份M2出现反弹,同比增长 14.7%。整体信贷数据看似开始转向。当前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同比增长达到16%,开始触底反弹。有迹象显示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放松正在对信贷供应发生作用。这对于短期内的需求显然是积极因素。
我们预计三季度还会有定向降准、面向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和铁路融资措施、以及全面降准措施出台。在流动性状况已经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全面降准措施将更多地体现出信号意义。我们预计三季度外汇流入将非常有限,这应会给决策部门提供降准的理由。
投资数据显示,融资中公共基础设施占用了大多数新增融资,这一领域的经济活动回升也最为明显。据了解,银行获得鼓励向城市再开发和铁路项目放贷,尽管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较长期以来一直吃紧。上半年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达到1.3万亿元,资金也大多流向了类似的基建项目。三月份首个地方融资平台海外发债筹集3亿美元无担保优先债券,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地方融资平台通过海外债券发行方式融资。
但是,许多媒体报道也透露出,鉴于当前不容低估的反腐形势及其不确定性,很多中央和地方官员采取保守策略。一位投行人士告诉我们,由于当前的政治气候,一家大型央企退出了两笔大业务。这一点令人担忧,尽管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会逐渐习惯新常态。
不过。地方政府官员仍背负着经济增长指标任务,这几个月来地方政府推动了数千项”十二五”基建项目。我 们假设当前新开工项目审批较为严格,但随着融资就位,项目开工数量将会大大增加。
制造业投资增长仍然缓慢,原因之一在于实际利率居高。虽然外部需求已明显地逐步回复,海外市场占约40%的工业附加值,但国内消费略弱于上年。我们预计随着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内需还会进一步趋于疲软。
将相关行业计算在内占GDP比重约达25%至30%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衰退之中。过去四个月住宅销量保持平缓,土地成交量和新开工房屋数量下降。并且,信贷增速仍在回落,即使历来对房地产融资较为活跃的信托公司亦抽身于中小城市。
我们预计中央房地产政策不会有显著的改变,下半年房地产商的降价幅度可能会更大。许多中小城市开发商陷入困境,二月份以来月环比房屋销售基本保持水平。
我们仍对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持谨慎判断。信贷增长加快传导至实际经济活动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至少需要六个月,出口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房地产行业仍对经济兴衰起着根本性作用,而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颓势还将延续。
由此我们预计第三季度的情况不会显著好于二季度。预计四季度将会出现更多积极的需求信号,主要取决于房屋销售回暖情况。显然GDP走强将会提高年度增长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近期高层表态暗示最高决策层对于二季度经济复苏并不是很有信心。因此我们预计”微刺激”政策将会进一步推进。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没有将改革掷出窗外。我们无法让一个不再增长的经济体去杠杆,或者改革。应当承认改革进展仍显缓慢,但经过上周在北京与多方人士交流之后,我们对于改革进展仍然感到乐观。我们期待下半年会看到以下领域的进步,例如:
财税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似已基本达成一致。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财政部上报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方案细节尚未公布;其中除包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同时,还包括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等内容。财税体制改革十分庞杂,细则的实施需要时间切实推 动。我们期待下半年会看到更多细节。
关闭过剩产能、加速节能减排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中央给北方各省的压力较大,对钢铁等行业企业的银行信贷进一步趋紧。近期国务院提出要完善、健全企业破产制度,暗示国有企业破产将更多地成为可接受的解决之策。
未来几年反腐败应有利于从多个方式推进改革。首先,反腐败持续赢得民众支持,尤其是在改革的阵痛期。其次,反腐是推进中央政策遵守和执行的有力武器。第三,与中央步调一致的官员获得升迁机会。第四,应能清理资本市场等领域,这些领域对于国有资产的私有化至关重要。
(本文经过文字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