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引导的科技创新为何会失败?

hkfailing2-1024x689

Jeff Wang(为保护个人隐私,本文使用化名)毕业于英国一所顶尖大学。2015年,在拿到该校数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他打算去香港创业。在数据方面拥有深厚基础的Jeff希望能将其读博时的研究课题“拓扑数据分析”应用于实践,借助这一分析方法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完成数据分析。

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提出的100万港元的筹资申请竟遭到了香港创新科技署(ITC)的拒绝,因为几乎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机关能意识到这种新兴科技概念的发展前景。

“审核裁判都是一些专业人士及政府官员。他们专注于各自的岗位及领域,矜矜业业,但似乎缺少商业嗅觉。”Jeff说道,“我认为他们之中应该没有人听说过我这种新的算法,以及这种算法如何实现商业化。”

所以,Jeff决定将他的新公司由南向北迁到90公里以外、享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这座大都市汇聚了1100万名创业者。现如今,他的公司已有十几家稳定的企业级客户,涉及超市连锁、汽车租赁及医疗等多个领域。Jeff还接触了中国多家顶级风险投资公司,包括红杉资本、线性资本、峰瑞资本,目前正在进行其首轮融资。

二十多年来,香港政府一直将科技创新视为其发展战略中的重点,投资数以亿计的资金推动创新。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盛行时期,香港政府更是批准了大型数字科技社区“数码港”项目,并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50亿港元。2005年,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正式宣布香港欲成为华南以至亚太区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

但这些举措并没有产生多大成效。香港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四大产业支撑,反映了其作为殖民地时期贸易港的过去。2015年,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旅游业在香港经济中分别占22.3%、17.5%、12.3%和5%(共计57.1%),而2000年的比例分别是23.6%、12.8%、10.6%和2.4%(共计49.4%)。

香港政府引导科技创新为何会失败应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投资者及创业者最常提到的原因则是高成本以及法律程序繁琐,最主要的是对创新文化的抗拒。从银行开户,到寻找愿意尝试创新技术的编程人才及消费者,香港处处可见这种文化抗拒。

其结果导致香港的科技发展史中更多的是各种错失机遇的故事,鲜有成功案例。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郭海城在十余年前发明了微型显示器。由于在香港融资失败,他不得不将该技术卖给台湾半导体开发商奇景光电。这家公司后来将该项发明成功应用于谷歌眼镜的生产。

目前估值达百亿美元的大疆创新是全球最大的民用无人机生产厂商。其创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了遥控直升机课题的研究。但由于缺少香港政府及风险资金的支持,汪滔最终于2006年选择在深圳创办公司。

香港初创企业融资难

融资-尤其从政府方面融资对于香港创业公司而言仍然是要面对的最大挑战。许多创业者认为,各种政府指令都趋向于过度关注能迅速变现的产品。

“在科技创新方面,总是觉得(香港)差那么一点。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希望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还是要加大……坦白说,香港政府过去扶持科技的力度太弱了,仍然不够。”腾讯创始人兼CEO马化腾去年在香港出席某活动时表示。

2015年,香港政府在科研方面分配的财政预算为180亿港元(23亿美元),占GDP的0.76%,而同年深圳在科研方面的财政预算达730亿元(100亿美元),占该城市GDP的3.4%。香港科研支出还远落后于亚洲其它主要经济体。2015年,台北与韩国的科研支出分别占GDP的3%和4.2%。

与此同时,香港风险融资市场也同样令人沮丧。2015年,香港科技领域融资额为2.66亿美元,仅为新加坡的1/3,据研究公司PitchBook报告。2016年上半年,香港科技产业公司仅完成10笔交易,而同期新加坡完成37笔交易,中国大陆完成503笔交易,据数据公司Preqin报告。

可获得的VC资本大多来自于中国大陆。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内陆拥有全球最火热的风险投资市场,在这里创业公司可获得更高的估值。另一个原因在于香港投资者偏好于更稳定且收益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房地产、股票等,据行业观察者分析。

放眼香港那些最成功的初创企业,如货车租赁公司GoGoVan(快狗速运)和Lalamove(货拉拉),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WeLab(我来贷),均主要由大陆投资者支持。而香港目前唯一的科技“独角兽”——互联网券商富途证券也是由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家创办,并获得了深圳企业腾讯的支持。反观新加坡——这座无论是人口还是GDP均不敌香港的城市国家,现已拥有两家独角兽:估值30亿美元的专车服务公司Grab,以及估值37.5亿美元的线上游戏开发商Sea。

创业成本高、法律程序复杂、文化抗拒

作为全球物价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香港创办一家公司的成本之高已成为创业创新的主要障碍。比方说,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租一间办公室,租金约在每平方100元左右,而在香港科技园——已离香港商业中心25公里远,租金需翻一倍,约在每平方220港元(人民币192元)左右。

Microenergy(微能)是一家专业从事石油回收再生技术研发的初创企业。其创始人John Chan表示,尽管他的公司在香港科技园享受第一年租金全免、两年租金半折的优惠,但他仍然担心需支付全部租金后公司的境地会如何。“公司从第四年开始就不得不支付全额租金,而这一开支将成为我们巨大的负担。”他说道。

另外,香港的劳动力成本也是深圳的两倍。TravelFlan专注于开发针对旅游者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这家初创企业的联合创始人Eric Pong表示,在深圳一位专业程序员的月薪大概在人民币12000元左右,而在香港起码得3万港元(人民币26000元)。

香港的文化传统也同样影响着创新的发展,据创业者们表示。循规蹈矩、强烈的秩序意识意味着新技术的采纳与应用会十分缓慢与被动,这大概可从殖民地时期追溯起。举个例子,由于出租车司机及监管部门的抵制,香港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乎不存在打车服务的国际大都市。从香港去深圳会有很强烈的反差感。在深圳,共享单车、扫码支付及各种基于移动APP的服务几乎渗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闪电般的速度飞速增长。但在香港,新事物的发展变得尤为困难,公交仍是香港人目前日常出行最普遍的方式,拥有20年历史的八通卡还充当着香港人最普遍的电子支付工具。

这应该可以说明为何香港会如此缺乏经验丰富的科技类人才。香港风投公司Click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陈海丽表示,几乎所有投的香港公司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很难雇佣到拥有3-5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香港有许多程序员,但很少有能写出独创或高级代码的人才。年轻一代工程师偏向于在金融及房地产行业工作。”香港本土3D扫描打印公司Apostrophe’s创意总监Yuk Won在接受中国金融投资网采访时表示。

即便在香港开个企业银行账户,对小企业来说都是件头疼的事,这归结于严格的银行业管理规则以及对初创企业的误解。“汇丰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恒生银行、中国银行都拒绝了我的申请。”微能John Chan提到。“他们无法理解作为一家还未生产出任何产品的公司,我将利用公司获得的政府投资做些什么,就好像他们在怀疑我偷了钱一样。”

重振旗鼓 香港紧抓科技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持续而蓬勃的发展,香港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逐步升级。香港创新科技署成立于2015年,旨在扶持科技类初创企业,促进应用类研发,推动技术转化及应用。

2016年,政府支持的数码港拨款2亿港元成立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投资于数码港的资讯及通讯科技初创企业。该年年初,香港特区政府预留20亿港元成立创新科技创投基金,投资有发展潜力的科技类初创企业。同年,香港科学院成立,旨在推动香港科学的进步与发展。2016年还举办了香港国际创客节,为香港创业者们提供了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与此同时,大陆企业及投资者也纷纷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兴趣。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成立10亿港元的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以支持香港年轻人创业。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知名风险投资人沈南鹏现居于香港,他于2016年发起并成立了HONGKONGX科技创业平台,用以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能源材料、医疗及金融科技等前沿科学领域内的初创企业。

然而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香港想要在科技创新方面真正获得突破需要的还远不止资金。“我认为对于普通的香港人来说要有创造性的思维仍十分困难,因为在他们的思维定式里服从规则与主流才是常态。”一位匿名人士表示。“香港是时候该完全打破固有的守旧思维,否则这个城市将不再会有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