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尽快推进中国社保制度改革

Wang Hui

本文作者为中金公司分析员王慧

由于改革推进的不同步,中国社保制度形成了当前城乡分割、群体分割、地区分割、管理分割局面,是时候要重新审视一下中国当前的社保制度,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能否兑现?

从总体规模来看,2006至2012年社保基金逐年递增,已经从由2006年的1.2万亿发展到2012年的5.2万亿,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28%。截至2012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的规模分别是1.1万亿,3.6万亿和0.5万亿。

从结构上来看,社会保险基金依然占据了绝对比例,2012年社会保险基金结余3.6万亿,占比近 70%,相比之下作为补充保障作用的企业年金规模偏小,占比不足10%。可以说名义上的三支柱结构实质上只有社保基金这一单支柱在发挥作用。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仅占GDP的4.6%,全国社保、社会保险以及企业年金之和也不到GDP的10%,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虽然暂时社保还不存在”流量缺口”,个人账户空账的问题也不会立刻爆发,但随着未来支取社保的人越来越多,社保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如果把这些负担折现到当前,社保的”存量缺口”不容忽视。世界银行曾经估算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缺口高达9.15万亿。

另外,中国的社保分散化管理难以统筹,行政化管理缺乏效率。全国社保、社会保险以及企业年金管理机构不同,可投资范围不同,收益率也有差别。全国社保收益率最高,2012年投资收益率7.0%;企业年金次之,2012年达5.7%;而占比达到70%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投资国债和银行存款,面临实际收益率为负的困境。

而在对比国家中,近一半国家的养老基金配股票资产的比例超过了20%。2012年三分之二国家的养老基金的实际收益率超过了5%。

社保养老制度在各个国家都备受重视,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制度也存在差异,一般分为三类:传统型:以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调整,美国已经形成了三支柱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各个层次的占比相对均衡,共同为居民养老提供保障,对整个社会以及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统筹型:以瑞典,挪威等福利国家为代表。现收现付的制度本身缺乏亮点,但国家主权基金提供强大保障。瑞典针对旧制度结余建立了缓冲基金,交由AP1-AP4以及AP6管理,分散管理风险,鼓励相互竞争,AP7则管理未做选择的个人账户。挪威依靠国内的石油资源,以国家为主体,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全球资产配臵。截至2013年底,挪威全球养老基金的总资产约合84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

强制储蓄型:以智利为代表。智利养老制度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养老基金的竞争性管理,参保人可以按自己意愿选择一个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自己养老金的个人账户,并且每年有四次机会可以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转移。1985至1995年间,养老基金占GDP的比例从10%扩张至43%,平均实际收益率达10.4%。

中国社保制度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强化多层次体系,确保资金来源,进行市场化管理,最重要的是与其他改革共同推进,与国企改革相辅相成,与财政改革互为前提,与资本市场改革相互促进。

在去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决定》对社保制度现存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但未跳出当前制度框架。社保改革路线图亟待确定,唯有此,社保养老才能可持续发展,与养老有关的需求才能逐步释放,养老产业链才有发展空间和投资价值。

(本文经过文字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