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太可能发生”雷曼兄弟式”危机

虽然今年中国信托和理财产品将集中到期,兑付危机或违约事件或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但中国短期内发生美国”雷曼兄弟式”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瑞银集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报告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财政实力强、国内资金充裕以及中国银行的国有背景,还因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信用违约事件与美国银行体系在几年前的情况存在本质差别。

首先,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相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规模比其它国家要小得多。我们估算2013年年末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规模大约为30-40万亿元,占GDP的50%-70%。而在2012年年末,全球平均值为117%;美国为170%。

当然,虽然中国影子银行市场规模的起点较低,但如果增速持续超出预期,低起点的优势便不复存在。2008年以来,中国的总体信贷增幅占GDP的比重达70%,而其中将近一半是影子银行信贷。中国影子银行扩张速度冠居全球,不过目前总体规模仍在可控范围内。

其次,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杠杆和证券化水平较低,同时没有引入盯市制度(mark-to-market)。中国的信托公司、企业债承销机构及其他影子银行参与者的杠杆水平通常不高、且几乎没有证券化。因此会限制违约事件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

另外,这些产品的基础资产大多其实是贷款。如果违约事件引发影子银行信贷大幅收缩,中资银行可能会被迫将资产移回表内,但这些资产将主要是贷款,其结构远比美国的银行在金融危机时需要处理的资产证券化后的要简单,因此更容易修复金融中介功能。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国内的流动性。目前中国与雷曼危机时美国银行系统的关键区别在于中国的信贷增长并不依赖资金批发市场上的融资。中国银行系统的贷存比平均为70%左右 (大型银行更低)。即便将表外存贷款计算在内也仍低于100%。

中国储蓄率较高,但金融市场尚在发展中,且资本账户仍受管制。这意味着多数家庭和企业的储蓄仍存放在银行存款中。一旦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市场失去信心,资金将回流为银行存款。

最后,中国银行的国有成分依然较高,必要时政府可以动用财政资金救助银行。这同时意味着大多数违约更可能通过长期谈判和缓慢重组来化解,而不会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迅速波及经济体系其它部门。

与许多新兴经济体相反,中国有大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和外汇储备,且资本账户基本封闭。在这种背景下,违约事件给中国金融系统和汇率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