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金融融合为香港银行带来新的风险

Sabine

本文作者为惠誉金融机构评级高级董事鲍冰娜

香港的银行业对中国大陆银行系统的风险敞口的不断扩大,使其业务容易受到后者发展变化的影响。香港的银行体系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不到大陆的10%),很容易受到大陆快速扩张的金融体系的动向的影响。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实质性危机或被认为出现危机,香港的金融体系将面临扩散风险。

这样会对香港的经济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因为香港的银行业资产共计约2万亿美元,为GDP的约7.5倍。与香港的银行最相关的问题是,如何最好地利用香港与内地日益融合所带来的诱人的增长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成为一大主题,为大型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香港分支机构以及较小的本地银行带来大量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竞争毫无疑问成为关键。

虽然三家最大的、老牌的银行集团汇丰银行、中银香港和渣打银行的整体市场份额高达约50%,中资银行大幅提高了其在香港的规模——占全系统资产份额从2009年底的9%上升至15%左右。

香港本地的银行——东亚银行、永亨银行、大新银行以及创兴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最大,因为这些银行缺乏大型银行所拥有的资源和网络。能够吸收美元和港币存款,以及越来越多的境外人民币存款,是这些银行成为外资银行收购目标的原因之一。广东的越秀集团最近要约收购创新银行便是一个例证。

第二大挑战是如何应对不断出现的波动性。当美国政府收紧货币政策,特别是突然或出人意料地进行政策调整时,香港的银行将面临考验。全系统的贷款完全由存款支持,有助于银行具有抵御无法预见的存款外流能力。

但是,依赖批发融资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将继续受到流动性突然紧缺的影响。由于资产的重新定价快于存款,一般而言,较高的利率有利于银行的利差收入。

我们认为香港的银行对境内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低于其在大陆的业务敞口,因为香港的银行依然得到审慎地管理和积极地监管。利率上升将无疑给借款人偿还抵押贷款带来挑战,而资产价格的下滑将压制全系统的信心。

但是,截至2013年9月底,境内的房地产贷款仅占全系统资产的12%,而截至2013年6月底,与大陆相关风险为31%。香港的银行6月和9月的贷款快速增长(分别为3.3%和2.2%)再次凸显了香港与大陆日益紧密的联系。持续的贸易增长仍将是关键驱动因素,而大陆地区的流动性紧张在年中曾短暂推高香港银行的贷款量。

从今年年初至9月底,贷款增速接近15%,略高出我们对全年12%的增长预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香港的银行的放贷增速下降,而发放给大陆的贷款余额的表现有可能弱化。

但是很难就此做出一个综合性判断,因为这些贷款大多数为短期贷款,与中国大陆相关的借款人会提供抵押品,他们的信用状况也取决于国际业务的发展。抵押品处置的可执行能力和公司治理仍然是与大陆相关风险中最突出的部分。

香港的银行在大陆的扩张有利于银行的业务多元化,但主要被相关风险抵消。银行一般合理利用抵押品来处理信贷风险问题,而与信贷无关的风险,如监管和政治风险和有限的透明度,则更难缓解。

鉴于监管机构根据与大陆的双边外汇掉期额度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流动性风险得到缓解。

香港与大陆较近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领先的境外人民币市场,将会提供更多新业务的机会。支付流程和人民币跨境交易所带来的利润将无疑会随着日益增长的交易量上升。但是,我们预期未来两至三年内境外人民币业务收入,包括点心债承销和贷款收入,将维持在较小规模,并低于相关成本。此外,针对新产品的竞争可能会影响到盈利能力。

人民币贷款需求的上升对利润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但是我们并不预期近期将出现实质性上升,除非主观上认为的货币风险和跨境人民币贷款受到的限制降低。

(本文经过文字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