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亚洲经济2013年增长5.75%

经历了去年的经济放缓之后,随着外部需求不断加强和国内需求持续强劲,2013年亚洲的经济增长率将逐步增强,约达到5.7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份最新的区域经济展望报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消费与私人投资将受到有利的劳动市场状况和相对宽松的金融状况的支撑。有利的金融状况体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增长较快,特别在中国和一些东盟经济体,以及2012年夏以来资本流入的反弹。

亚洲还将得益于区域内的需求溢出效应。这主要是来自中国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日本近期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东盟经济体在最终消费货物贸易方面的日益一体化。

随着经济增长温和加快,全球食品与商品价格并没有受到冲击,预计通胀水平将与2012年基本保持不变,并大体维持在中央银行的适宜区间。自从2012年10月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更新》之后,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变得更加平衡,主要原因欧元区危机恶化的风险已经减小,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有所缓和。

然而,报告指出外部冲击对亚洲开放经济体的潜在影响依然很大。而且,近几个月,亚洲内部的风险和挑战凸显了出来。

首先,在一些经济体,信贷增长强劲和融资条件宽松加重了金融失衡,推升了资产价格。其他一些区域性风险更难以预期,比如自然灾害或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贸易中断、对日本恢复经济健康失去信心、或者中国经济增长出人意料地放慢。

因此,亚洲的政策制定者们需要谨慎地求得平衡:防止金融失衡的累积,做好政策过渡以重建政策空间,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适当的支持。

在增长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亚洲各国中央银行在2012年将政策利率维持在本已较低的水平或进一步下调。鉴于通胀水平依然较低并且比较稳定,这一宽松的政策立场是可取的。但金融失衡往往会持续,难以轻易消除,大多数经济体的产出水平接近或者略高于趋势增长率。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们应该准备好,对任何预期的过热风险早做果断回应。